夏日炎炎,梁立鋒、譚慧敏、羅偉特卻一頭扎進氣溫高達39攝氏度的大棚里。5年前,這3名香港年輕人在江門市共同創建了廣東天菜農業有限公司,將魚菜共生技術與氣霧栽培技術結合,填補了華南地區魚菜共生基礎應用數據的空白。最近他們正籌建占地1200平方米的大型溫室,“最快明年就可以生產蔬菜供港,預計年產量200噸。”羅偉特說。
共享發展,惠及民生福祉。近日召開的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要以服務港澳青年來粵創新創業就業為重點,推動粵港澳民生領域深度合作,加強三地民生社會事業對接合作,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完善服務體系??
打造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活力區
“廣東對港澳青年創業的服務與支持很到位,我已經很滿足。之前我們開設公司,自己在政務服務大廳辦理營業執照,僅用兩天就拿到了。”羅偉特說。
羅偉特留意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拓寬港澳居民的就業創業空間,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業在內地發展,將符合條件的港澳創業者納入當地創業補貼扶持范圍。這更堅定了他扎根灣區、持續創業的信心。
廣東正不斷通過推進創新創業政策協同、打造港澳青年人才服務體系和建立多層次融資支持體系,緊扣港澳青年需求強化扶持,打造政策高地。
到全新的環境起步創業,難免面臨一些難題。值得關注的是,符合相關條件的港澳居民在廣東創辦初創企業,可以與廣東居民同等享受創業補貼、“一站式”公共服務等扶持政策,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可申請最高500萬元的貸款。
在今年5月舉行的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二十一次會議上,位于廣州天河區的“Time Table精品聯合辦公空間”成為粵港兩地政府確定的首批10個“粵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之一。
同樣來自香港的“90后”創始人吳嘉惠驚喜發現,融入大灣區,他的設計產品將面對更多受眾、擁抱更廣闊市場。
筑巢引鳳,放眼整個大灣區,作為服務港澳青年來粵創新創業就業的關鍵平臺,一系列創新創業基地正加速成型,各地先后打造的港澳青年創業平臺載體為眾多港澳青年打造了一片創業沃土。僅南沙、前海、橫琴3個自貿片區就已吸納了近400個港澳創業團隊及項目入駐孵化。
廣東還計劃將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打造為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活力區、融合發展示范區、安居樂業試驗田——到2025年將基本建成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龍頭的“1+12+N”孵化平臺載體布局,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的基礎設施、制度保障、公共服務供給到位,粵港澳共同參與基地建設運營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全面提升港澳青年的國家認同感、文化歸屬感、生活幸福感得到全面提升。
便利政策暖心??
宜居生活圈從藍圖變為現實
“小小一張卡,體現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便利,太暖心了。”近日,梁健昌一家成為首批領到珠海社會保障(市民)卡的澳門居民。除了就業、就學,持卡人可以參加內地社保,享受與珠海居民同等的醫療保障和繳費標準。梁健昌也計劃為8歲的兒子辦理參保。
安居才能樂業。去年8月,國務院宣布取消港澳臺居民在內地就業的許可事項,便利港澳臺居民在內地就業創業,一系列配套政策隨之出臺。
發展前景廣闊,人員流動更加便捷,不少“灣區人”發現,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有豐富的發展良機,一個宜居的優質生活圈也從藍圖變為現實。
到廣州創業一年多,姊妹圖高新科技(廣州)有限公司創始人董健業創業圈、生活圈半徑不斷擴大。他發現,不少熟悉的客戶開始將目光轉向廣東,尋找商機。他將此歸因于宜業宜居的氛圍環境。“廣州市天河區商貿流通十分繁榮,而我居住的佛山環境也很棒。”他還打算借助港珠澳大橋通車帶來的交通優勢,將業務擴張到珠海。
今年7月,廣東出臺的《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要完善社會保障領域制度建設,推動港澳居民在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方面享有與內地居民同等待遇。
以養老為例,支持港澳投資者在珠三角九市按規定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方式興辦養老等社會服務機構,港澳投資者在粵興辦養老機構與內地民辦養老機構享受同等待遇。軟硬件設施不斷完善,到內地養老已經成為不少港澳居民的新選擇。
而在教育領域,粵港中小學姊妹學校活動不斷推進,2018年底締結總數已達721對;同時,支持香港中小學教師、幼兒教師到廣東考取教師資格證及任教,繼續派出優秀教師赴港擔任教學指導老師;對港澳居民子女在灣區內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就讀,實行“歡迎就讀、一視同仁、就近入學”的政策。
共建“人文灣區”??
搭建共享文旅融合發展平臺
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根同源,這不僅是大灣區深度融合、共建優質生活圈的堅實基礎,也為三地共建“人文灣區”、共享區域旅游資源、搭建共享文旅融合發展平臺創造了條件。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與《實施意見》提出,要依托大灣區特色優勢,建設多元旅游平臺,構建休閑度假、養生保健、郵輪游艇等多元旅游產品體系,開發高鐵“一程多站”旅游產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立足文旅融合元年,廣東開始探索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根據《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建設工作方案》,粵港澳大灣區今年內將打造4條文化遺產游徑,3年內共打造9條游徑。
“這是一次對粵港澳文化脈絡的再梳理。可以讓世人以更直觀的方式了解孫中山文化、華人華僑文化、海絲文化、粵劇文化等粵港澳三地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向明認為,打造文化遺產游徑意義重大。
文化遺產游徑將大灣區內文化旅游資源串珠成鏈,144小時過境免簽等便利政策,亦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提供更多助力。
“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將有力推動粵港澳三地區域旅游一體化。更多入境游客會選擇‘廣東入境、港澳出境’的策略。廣東能依托鄰近港澳的國際交通樞紐和龐大的入境游客流,發展入境旅游市場;廣東旅游資源的接入,也能使港澳的國際游客立體化感受大灣區的多樣魅力。”嶺南控股廣之旅總裁朱少東指出。